“
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试一次。————贝聿铭
”
在微信上看到了一条让人心痛的消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设计师们(尤其是建筑设计师)一定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即使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的人,对这座曾在多部港片中出现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在巴黎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不会陌生吧,它们的设计者,正是贝聿铭先生。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贝聿铭先生花一生时间把“建筑”这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我辈设计师最好的典范。 我也曾慕名参观过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初见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隐于闹市街巷中,远看并不算特别起眼。但走进博物馆后,每一步都相当惊艳。伴着博物馆长的解说,了解到苏州博物馆很多隐藏的“故事”,对贝老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家都知道贝老是苏州人,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在退休十几年后再度出山的杰作。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苏州建筑风格,又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天人合一、意境悠远,堪称中国最美的博物馆。
关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介绍,相信大家在微信上已经看过不少,我就不再多说。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画面:
南北朝佛像展品与背后的园林景致相融合,诉说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是特别让人动容的画面,也是贝老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位于日本的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 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精心策划设计,参访美术馆就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而极致之处更在于,美术馆对“乌托邦式美学”的执着。 首先是那些载运游客的白色电动车,安静地穿梭接待中心与美术馆间,象征着美秀美术馆对于美学近乎洁癖的要求,不会干扰到青山绿水间的虫鸣鸟叫,使得这座乌托邦式的美术馆区,永远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有如过去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乌托邦世界的描述;在那些电影里,总是会出现这种白色电动车。 进入美术馆造访者要先经过一条约500米两旁种满樱花的道路,再穿过此山体隧道后,方能看到豁然开朗的美术馆主体建筑。如果遇上雨天,美术馆还很贴心的为造访者提供一整排赭红色、印着MIHO(美秀)字样的雨伞,其用意似乎是不希望旅客花花绿绿的雨伞破坏美术馆视觉上的统一美感。
贝老一生,一共设计了26座落成建筑,无一不具有看一眼便经久难忘的魔力。他一共荣获了10项荣誉学术奖,荣获了28项建筑业奖项,荣获了5项社会荣誉奖。其中包括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 以下是他的建筑作品代表作:
1949年 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1955年 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1956年 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 1960年 丹佛市希尔顿饭店1962年 玛莉亚城广场大厦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1年 海港大楼1972年 达拉斯市政厅1974年 国家美术馆东馆1977年 汉考克大厦1978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1979年 肯尼迪图书馆1981年 摩根大楼1982年 香山饭店1982年 中银大厦1985年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1989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90年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1995年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1996年 美秀美术馆1998年 摇滚音乐名人堂2006年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4年 中国驻美大使馆2006年 澳门科学馆2008年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澳门科学馆
后记
以下文字来自《飞驰人生》电影,谨以此文,致敬贝聿铭先生。
竞技体育成绩是练出来的,冠军是撞出来的,作为一个拉力车手,冲出赛道没有任何缓冲区域,旁边可能是墙,是树,是水库,是悬崖,就看谁能在逼近极限的同时,犯更少的错误,你过的每一个湾,都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你犯的每一个错,都会断送整场比赛,甚至你的职业生涯,我们所爱的事业和别的运动不一样,你需要钱,需要一个好的技师团队,需要一台好车,需要你的专业和冷静,需要你在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开着这台车全速推进,什么尊严、面子、荣耀、廉耻,你都顾不上,怎么战胜对手,那就是找到最晚的刹车点,找到轮胎的摩擦力极限,找到你自我能力的边界,然后,把你眼前的每一个弯都过好,这不是驾驶的技术,是驾驶的艺术。
巴音布鲁克1462道弯,109公里,耍小聪明赢得了一百米,赢不了一百公里,你问我绝招,绝招只有两个字,奉献。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你并不是征服了这片土地,你只是战胜了你的对手。 我没有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